新闻中心
乐鱼体育app:风雨守初心 科技筑根基 哈密气象八十载书写民生服务新篇章
乐鱼体育网站入口:
在新疆哈密的戈壁与绿洲之间,气象事业的发展如一条隐性的脉络,贯穿了八十载的风霜岁月。从戈壁深处的手工观测到遍布城乡的智能监测网络,从模糊的晴雨预报到精准的定量预报和靶向预警,从属于国家秘密只服务于军事到全领域的专业服务,哈密气象事业的发展历史,在气象监测、预报预警的变迁中,正书写着科技赋能与初心坚守的双重答卷。
在新疆哈密与甘肃敦煌交界处的戈壁深处,红柳河气象站如同一座孤独的灯塔,矗立在风沙之中,其老照片里藏着一代代气象人的青春。8月1日,退休干部王明仁在家翻看泛黄的影像,指尖划过在戈壁观测场拍摄的老照片,眼中泛起温情。他回忆起90年代上班时的“糗事”兴致盎然:在中仅有15分钟的观测时间,既要观云测雨,又要读取温度计、气压计,还要记录土壤温度、冻土、蒸发等所有气象数据,最后要争分夺秒地在正点后3分钟内编发报文,午夜梦到报文编发错误还会惊恐。
王明仁1984年入职,在气象岗位上坚守近40年。他和记者说,八九十年代的红柳河气象站环境恶劣超乎想象。狂风肆虐时,50米距离的观测场与值班室之间,观测员必须相互搀扶才能前行;生活用水全靠拖拉机和抽水机运送,水中混杂着杂物和泥沙,却是气象人赖以生存的“生命之源”。尽管如此,正点前一定得完成报文发送的铁规矩,背后是气象人对“准确性、连续性、代表性”的执着追求。
“每小时都要出去观测,因为红柳河有航空报,每三小时发一次常规地面报,地面报就是我们的常规气象报。当时条件艰苦,每次都要拿本子现场记录,回来编成报文,无论刮风下雨都得按时出去,必须在正点前编好并发送,确保用户收到。”退休干部王明仁说。
这样的场景如今已成为历史。随着基层气象站综合改造的推进,如今的红柳河气象站早已旧貌换新颜:运动休闲设施一应俱全,移动、电信专线G专网保障数据传输稳定高效,曾经制约发展的网络瓶颈被彻底打破。
“(近几年)天气预报愈发精确,不仅能提前多天预判天气趋势,甚至当天降雨的开始时段、持续时长都能做到心里有数,让人安心,而且气象预警精确、及时、效率也很高,大家出行前习惯看天气预报,为出行带来很大便利。”哈密市民李想说。
哈密市民的感慨道出了气象服务的变迁。从曾经模糊的“晴雨预报”到精准的数值天气预报,从报纸发布到预警信息的精准靶向推送,哈密气象服务的现代化转型让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。在哈密市气象台的预报预警制作平台前,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最新的预警发布系统。哈密气象台台长白松竹和记者说,高级别预警实现靶向发布,基站覆盖范围内的群众在一分钟之内都能收到精准提醒,实现了“随时随地知天气”。
“随着科技慢慢的提升和数值模式发展,我们从最初精准的三天预报,到现在可实现逐三小时预报,甚至未来半个月的天气我们也能精准地进行预报。此外发布途径也慢慢变得广泛,过去通过报纸进行发布,现在随时随地可通过手机短信、微信公众号、各类网站都可以接收预报预警信息。现在发展到预警信息靶向发布,仅针对高级别预警影响区域的受众发送手机短信,不断的提高预报预警的精准度。”哈密市气象台台长白松竹说。
这种变化的背后,伴随着气象监测设备的迭代升级。以全疆唯一一个被世界气象组织(WMO)认定为“七十五年站类别百年气象站”的哈密国家基准气候站为例,其发展历史堪称哈密气象现代化的缩影。1942年,气象站在哈密尖尖墩落地,最初仅配备百叶箱、风向风速仪等基础设备,观测员每小时手工抄录温、湿、压等数据;2003年,自动气象站投入运行;2020年,地面气象观测全面实现自动化;2023年,地基垂直遥感观测系统建成,实现24小时连续大气垂直廓线年,新型北斗导航探空系统启动业务化试点……如今的哈密国家基准气候站,已成为全疆气象业务最全、观测项目最多、仪器装备最先进的台站之一。
“我们的监测服务已升级三代气象监测设备,从最早观测仅有的百叶箱、温湿压要素、风向风速,到现在增加了诸多现代化设备,包括降雪和降水仪器、视程障碍现象仪,还有我们的天气现象仪。我们从最早的人工观测,需要每小时由值班人员从观测室走到我们的观测场手工抄录数据,一直到2000年后逐步实行现代化观测。随着气象现代化进程推进,我们能腾出更多人力物力从事气象数据产品研制,不断的提高预报服务能力,助力地方防灾减灾事业发展、地方经济发展,促进文旅、交通、农业、能源等领域高水平质量的发展,以气象的小小一份力,助力哈密更好腾飞。”哈密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王娟说。
从最初的哈密仅有6个人工气象观测站,到如今161个自动区域观测站遍布城乡;从单一的气象站观测,到雷达、卫星、垂直遥感等多元监测手段协同;从滞后的数据传递,到5G专网保障实时传输……哈密气象监测已形成“天地空”一体化网络,支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多个领域。
哈密因哈密瓜而闻名,这份“甜蜜产业”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,离不开气象服务的保驾护航。近年来,哈密市气象部门实施“融入式”农业气象服务,从播种到采摘全周期护航,让瓜农们切实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红利。尤其是便携式农田小气候站成为新亮点,这些集成了多要素监测功能的设备,如同24小时值守的“哨兵”,将土壤墒情、作物环境等数据实时传回气象局机房,为精准农业提供支撑。赵宏远便是众多气象受益者之一。
在伊州区南湖乡的哈密瓜种植基地,赵宏远打开手机,农田小气候站监测的实时数据清晰显示:土壤含水量23%,氮肥含量45mg/kg,钾肥含量62mg/kg,明天最高气温40℃,阵风4 - 5级。赵宏远感慨道,过去靠经验看天种地,常因沙尘、高温等灾害造成减产,如今有了精准的气象预警和土壤监测,农户能提前做好防御准备,也让灾害损失大幅减少。
“明天的天气温度是多少、有无风,它都能提前预知,那就给农户、种植户提前做好应对自然灾害的准备。就咱们春天种瓜,会有寒流,咱们通过这一个技术提前知道了,那么我们怎么去预防,比如说有些人去架火,或者是盖双膜,去保护这个哈密瓜。前段时间刮风,预报提前三天就告诉咱们,我们该干什么活,这样的话就对咱们的增产增收有相当大的帮助。”哈密市老瓜乡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宏远说。
这些改变源于气象部门打造的哈密瓜专属服务链。2024年12月,哈密瓜气象服务中心成立后,气象部门在主要种植区布设农田小气候站。农业气象服务人员结合历史数据和哈密瓜生长模型,提炼出苗期低温、花期大风等关键气象服务指标,为农户提供“直通式”指导。
“我们在哈密南部及北部的哈密瓜种植地布设了共5套自动观测站仪器,通过人工观测 + 自动观测结合,再结合卫星数据和预报数据,制作专题气象服务材料,在哈密瓜整个生育期为用户更好的提供更精准的预报,从而让农户采取更精准的措施。”哈密市气象局农业气象服务中心负责人热依拉·玉努斯说。
科技赋能下,哈密瓜气象服务实现了提质增效。精准的气象监测和预报让各地瓜地单产明显提高,果实品质更优。气象服务与现代农业的深层次地融合,不仅守护了农民的“钱袋子”,更助推乡村振兴的“甜蜜产业”走向高水平发展之路。而这也只是气象服务各领域的“冰山一角”。
八十载风雨兼程,八十载春华秋实。从戈壁观测站的点点灯光到遍布城乡的监测网络,从手工记录的泛黄报文到云端流转的实时数据,哈密气象事业的发展历史,是一部坚守初心的奉献史,更是一部科技赋能的创新史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哈密气象人正以红柳般的坚韧扎根大地,以科技为翼搏击长空,在这片热土上续写着守护民生、助力发展的崭新篇章。
“今年是自治区成立70周年,也是人民气象事业的80周年。气象事关国计民生,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。我们从始至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,哈密气象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,从无到有,气象监测从只有6个人工气象观测站,发展到现在的161个自动区域观测站,观测方式从人工到智能化,我们有雷达、垂直遥感观测系统等,观测的方式愈发多样化,预报从原来的24到72小时预报,发展到如今长、中、短、临无缝衔接,服务更趋多样化;气象服务产品也更为丰富,紧密对接民众需求,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。作为气象人,我感到无比自豪。目前,哈密气象工作正向着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迈进,谱写我们哈密气象的新篇章。”哈密市气象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慕彩芸说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,乐鱼体育官网上一篇:肥料在我国